时间:2022-11-03 18:27:09 | 浏览:137
比亚迪「刀片电池」属于磷酸铁锂电池大类。它封装得又长又大,有点像刀片,所以命名为刀片电池。
「续航长」、「充电快」,实际上在比亚迪官方宣传中,并没有强调续航长、充电快的属性,主要强调的是安全性 —— 比亚迪说,安全才是一辆电动车最大的豪华。
从原理上来说,刀片电池作为磷酸铁锂电池的一种,并不存在「续航长」和「充电快」的优势。
然而,原理只是原理。从最终效果来看,搭载刀片电池的比亚迪汉,确实在日常使用的某些条件下存在「续航长」和「充电快」的优势:
从原理上来说,磷酸铁锂电池比三元锂电池更安全一些,搬出一张老图:
锂电池热失控本质上是副反应放热问题,而不是起火问题。那么,什么时候放热、放多少热就是两个关键因素。如下图所示,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副反应临界温度比三元锂、锰酸锂、钴酸锂都要高(发生放热副反应的条件更苛刻)、副反应的放热量更低。
因此,刀片电池作为磷酸铁锂电池的一种,从原理层面就更安全一些。
那你可能会问了:如此说来,安全是磷酸铁锂的本质属性,又不是刀片电池的功劳,那比亚迪的贡献在哪里?
磷酸铁锂电池虽然更安全,但是能量密度比较低,使它用于乘用车束手束脚:
正因为这两个原因,即便在2022年也只有比亚迪刀片电池由于成组效率上的提升,可以做到600-700公里长续航,而特斯拉、小鹏的磷酸铁锂版本一般用于400-500公里的标续版本。
从这个角度说,比亚迪刀片电池在性能上是有优势的,也引领了磷酸铁锂电池这两年的飞速发展:
似乎有点跑题,咱们消费者并不关心行业,关心的是安全不安全。刚才咱们说了,从原理上来说,刀片电池确实更安全一些;但是,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,应该从电芯、电池包、系统、功能安全这4个层面来评估。
刀片电池可以说在电芯层面更安全一些。不过,个人认为,锂离子电池体系发展到2022年这个阶段,电池系统的性能、安全、寿命更多的取决于车企技术水平,而非电芯厂技术水平 —— 与其关注电芯品牌、电芯类型的差异,不如更多关注汽车品牌的差异。
最后做个小结吧,刀片电池对消费者有啥意义呢?
5月份,全球电动车似乎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刻,而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也是日益见长,增长势头依旧迅猛。今天就来盘点一下。NO.1:五菱宏光MINIEV销量:34037辆五菱的宏光MINIE。那么在所有新能源车型当中,有哪些上到榜单前10呢。
比亚迪出息了!在EV SALES / EV VOLUMES公布的《1-2月份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TOP 10排行榜》中,中国电动汽车品牌-比亚迪的车型,竟然占了一半。其中:宋PLUS DM-i销售3.55万辆,获得第4名;秦PLUS DM-
北汽新能源(不含极狐)3月上险量为3,347辆,同比、环比分别增长8.28%和122.84%。同期,国内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同比下降10.5%,北汽新能源实现了逆势增长。汽车元宇宙从经销商处了解到,“北汽新能源目前仅有EU5 PLUS和EU7
来自乘联会的数据统计,7月份新能源车企销量排行榜新鲜出炉,整体看排行榜前15名,自主品牌占据主流,分别是比亚迪汽车、上汽通用五菱、吉利汽车、广汽埃安、奇瑞汽车、长安汽车、哪吒汽车、零跑汽车、小鹏汽车、理想汽车、蔚来汽车;合资品牌仅有三家车企
今年以来,比亚迪一直是国内话题度最高的新能源汽车品牌,没有之一,比特斯拉还火爆。原因就是比亚迪今年的销量实在是太高了。按照最新的数据,上半年比亚迪全球累计销量6414万辆,同比增长3149%。而特斯拉上半年全球销量仅为564万辆,也就
IT之家 8 月 10 日消息,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(乘联会)公布了最新的 7 月零售销量排名。整个 7 月,比亚迪汽车销量达到了 158957 辆,同比增长 247.2%,份额占比 32.7%。
财联社7月11日讯(编辑沈超),中国新能源车自主品牌厂商已经开始领跑全球,尤其是“领头羊”比亚迪。从今年上半年销量来看,比亚迪仅在中国市场的销量,就足以超过上半年特斯拉全球销量。乘联会最新公布数据显示,6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571
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的销量数据显示,2022年3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455万辆,同比增长1224%,环比增长436%,环比增幅接近于前几年度。1-3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190万辆,同比增长1454%。
前不久,CINNO Research公布了一项数据,今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为119万辆,同比增155%,再度刷新了历史新高。不禁让人感叹,在如此艰难的背景下,新能源汽车依旧做到快速增长,这也说明国内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的认可度正逐步。
虽然很多人依然不看好新能源汽车,但不可否认的是,过去的几年,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太快了,有不少的车企销量持续翻番,甚至翻了几倍。而据数据显示,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卖出近650万辆,而国内市场到2021年末,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0.6。